產品中心
小型氣象站監測儀器特殊場景的選型需靈活調整。在地形復雜的山地、坡地種植,可采用 “大型站 + 微型站” 組合模式,用大型站把控區域氣候趨勢,微型站監測局部地塊小氣候;大棚種植優先選帶二氧化碳、光照監測的微型站,安裝在棚內更靈活;而從事農業科研或承擔區域氣象服務任務,則必須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大型氣象站,確保數據的性和連續性。
國內小型自動氣象站選型時需重點考慮三大因素:首先是監測范圍,種植面積在 50 畝以下的小地塊,微型氣象站足以覆蓋;超過 100 畝的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議選擇大型氣象站或多臺微型站組網監測。其次是功能需求,僅需掌握溫濕度、降水等基礎數據指導灌溉施肥,微型設備夠用;若涉及作物生長模型分析、區域災害預警等專業需求,必須選擇大型氣象站。最后是預算與維護能力,微型站初期投入低,日常維護簡單(每月清潔
小型標準氣象站應用場景的分野也很清晰。微型氣象站適合小范圍、輕量化監測需求,比如家庭菜園、溫室大棚、小型果園等場景,其優勢是安裝便捷(1-2 人幾小時即可完成)、成本低(單套價格多在 2000-8000 元)、功耗小(可太陽能供電),適合個體農戶或小種植戶使用。大型氣象站則用于區域級、專業化監測,如縣域農業示范區、生態保護區、氣象觀測站等,能為大面積生產調度、災害預警提供數據支撐,但安裝需專業
小型太陽能氣象站監測能力的差異更為明顯。微型氣象站聚焦基礎要素監測,通常可測量氣溫、濕度、風速、風向、降水量 5 類數據,部分型號可增加土壤溫濕度監測功能,傳感器精度中等,數據采集間隔多為 10-30 分鐘。大型氣象站則是 “全能選手”,除基礎要素外,還能監測氣壓、日照時數、蒸發量、光合有效輻射、二氧化碳濃度等十幾種參數,部分型號可搭載土壤墑情、病蟲害監測等專項模塊,傳感器精度高,數據采集
一體化小型智能氣象站微型與大型自動氣象站的核心區別體現在設備規模、監測能力和應用場景三個維度。從外觀上看,微型氣象站體積小巧,高度多在 1-1.5 米,重量僅幾公斤,常采用一體化設計,安裝時用支架固定即可;大型氣象站則是由多個獨立傳感器、采集器、支架組成的成套設備,高度可達 3-5 米,重量幾十公斤,需要專業基礎建設支撐。
室外小型氣象站在氣象監測設備市場中,微型和大型自動氣象站是兩類主流產品,但很多用戶對二者的區別和選型感到困惑。其實兩者在功能定位、適用場景上差異顯著,選對設備的關鍵是匹配實際需求,避免 “大材小用” 或 “功能不足”。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