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JD-DM1】【地埋式積水監測設備選競道科技,十余年廠家,高精度,長續航,為您守護交通安全!】
不同路段積水監測,用同一臺道路積水點監測站設備可行嗎?
在城市防汛部署中,常有 “能否用同一臺道路積水點監測站,兼顧多個路段監測" 的疑問 —— 尤其是在預算有限、路段距離較近的場景下,這種想法看似能節省成本,但實際能否可行?答案并非絕對,需結合設備特性、路段差異、監測需求綜合判斷,既存在 “短期臨時可行" 的情況,也有 “長期常規監測不可行" 的限制。
從設備 “硬件特性" 來看,同一臺監測站短期臨時用于相似路段,具備一定可行性。道路積水點監測站的核心功能是 “采集積水深度、降雨量、現場視頻",其硬件模塊(傳感器、數據傳輸單元、供電系統)具備一定通用性:若需監測的多個路段距離較近(如同一街區內的 2-3 個低洼路口,間距不超過 500 米)、地形條件相似(均為平坦路面,無明顯坡度差異)、積水風險等級接近(均為中輕度積水風險,無下穿隧道等高危區域),可臨時將設備在不同路段間移動部署 —— 比如早高峰前將設備安裝在交通流量大的 A 路口,午間車流減少后轉移至易積水的 B 路口,通過 “錯峰移動" 實現多路段監測。同時,部分便攜式監測站(重量 5-10kg,支持太陽能供電)設計初衷就是 “靈活部署",無需復雜安裝,1-2 人即可完成轉移,短期應對突發降雨時,能滿足多路段臨時監測需求。

但從 “長期常規監測" 角度看,同一臺設備難以滿足不同路段的差異化需求,存在明顯局限性。首先是 “監測覆蓋效率不足"—— 道路積水具有 “突發性、局部性" 特點,暴雨天可能多個路段同時出現積水,若僅靠一臺設備輪流監測,必然存在 “監測空白期":當設備在 A 路段采集數據時,B 路段若突發積水,可能因未被監測導致預警滯后,錯過最佳處置時間。比如某次強降雨中,某街區 A、B 兩個路口同時積水,而監測站正部署在 A 路段,等 1 小時后轉移至 B 路段時,B 路段積水已超 20cm,導致多輛小車涉水熄火。
其次,不同路段的 “監測參數需求不同",同一臺設備難以全面適配。比如下穿隧道需重點監測 “積水上漲速度"(因空間封閉,積水可能在 10 分鐘內從 5cm 漲至 30cm),需設備設置 “1 分鐘 / 次" 的高頻數據采集間隔;而普通低洼路段更關注 “積水深度閾值"(如超 15cm 需預警),采集間隔設為 “5 分鐘 / 次" 即可。若用同一臺設備監測兩類路段,要么因高頻采集導致隧道監測時耗電過快(續航不足),要么因低頻采集導致普通路段預警滯后。此外,部分路段需特殊監測功能:臨近學校的路段需聯動 “聲光報警" 提醒學生繞行,而郊區公路需增強 “抗干擾能力"(避免農田信號影響數據傳輸),同一臺設備若未針對性配置功能模塊,監測效果會大打折扣。
再者,“安裝與維護成本" 反而可能增加。常規道路積水監測站需固定安裝在路邊立桿或井蓋旁,若頻繁在不同路段移動,每次安裝都需重新調試傳感器(校準測量精度)、布置供電線路(太陽能板需重新定位采光角度)、測試數據傳輸(確保與平臺信號連通),單次轉移成本約需 2-3 小時人工,長期頻繁移動的人工成本,可能超過新增一臺設備的費用。同時,設備在轉移過程中易因顛簸、碰撞損壞傳感器(如超聲波探頭外殼破裂),反而導致監測數據失準,增加維修成本。
還有 “數據管理與預警效率" 的問題。城市防汛平臺需對不同路段的積水數據進行 “分區管理、精準推送"—— 比如 A 路段積水預警需推送給周邊 3 公里市民,B 路段需推送給交警部門。若同一臺設備交替采集不同路段數據,平臺需頻繁切換設備所屬 “路段標識",易出現數據歸屬錯誤(如將 A 路段數據標注為 B 路段),導致預警信息推送錯位,反而引發混亂。
綜合來看,同一臺道路積水點監測站僅適用于 “短期、臨時、小范圍、相似路段" 的應急監測,如突發暴雨時補充未覆蓋區域的監測空白。而對于 “長期、常規、多類型" 的路段監測,更建議根據路段特性 “按需配置專用設備":對高危路段(下穿隧道、學校周邊)配置功能全面的固定式監測站,對中低風險路段配置經濟型便攜式設備,既能保證監測精準高效,也能實現 “成本與效果" 的平衡。畢竟,道路積水監測的核心目標是 “及時預警、保障安全",若為節省成本而犧牲監測效率,反而可能因預警不及時造成更大損失。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