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JD-WK1】【競道科技尾礦庫監測系統方案定制,與您共同守護礦區安全!更多方案,歡迎咨詢!】
尾礦庫安全風險不分晝夜,暴雨、地震等突發情況常發生在非工作時段,24 小時不間斷監測是防范事故的關鍵。傳統人工巡檢受時間、人力限制,難以實現全天候覆蓋,而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通過 “硬件冗余 + 智能傳輸 + 應急保障" 的全鏈路設計,能穩定實現 24 小時無間斷監測,成為當前的解決方案。
在線監測系統從硬件層面構建 “三重保障",確保設備持續運行。前端監測設備采用工業級元器件,核心傳感器如 GNSS 位移監測站、滲壓計等,設計壽命達 5-8 年,且具備自動故障診斷功能 —— 當某一傳感器出現數據異常時,系統會自動切換至備用傳感器,避免監測中斷。供電系統采用 “太陽能板 + 鋰電池 + 市電互補" 模式:白天太陽能板充電,滿足設備運行需求的同時為鋰電池儲能;夜間或陰雨天自動切換至鋰電池供電,續航可達 72 小時以上;若鋰電池電量不足,系統還能接入市電兜底,解決偏遠庫區供電難題。某山區尾礦庫曾遭遇連續 10 天陰雨,系統依靠鋰電池與市電互補,全程未中斷數據采集。

智能傳輸技術是實現 24 小時不間斷監測的核心紐帶。系統采用 “4G/5G 為主、北斗短報文為輔" 的雙通信鏈路:正常情況下,傳感器數據通過 4G/5G 網絡實時傳輸至云端平臺,傳輸速率達 1Mbps,確保數據無延遲;若遇到天氣導致基站信號中斷,系統自動切換至北斗短報文模式,即使無網絡覆蓋,也能每 15 分鐘發送一次關鍵數據(如壩體位移、水位),保障核心監測不缺位。同時,數據傳輸采用斷點續傳技術,當通信恢復后,系統會自動補傳中斷期間的歷史數據,避免數據丟失。內蒙古某草原尾礦庫曾因暴雪中斷網絡 36 小時,依靠北斗短報文功能,管理人員仍能實時掌握庫區水位變化,未出現監測盲區。
云端平臺的 “智能運維 + 多端預警" 機制,讓 24 小時監測形成閉環。平臺具備 7×24 小時自動巡檢功能,每 5 分鐘檢查一次設備在線狀態、數據傳輸情況,若發現傳感器離線、數據異常,立即通過短信、APP 向運維人員推送告警信息,同時啟動設備自檢程序,嘗試遠程修復故障(如重啟傳感器、重置通信模塊)。對于無法遠程解決的問題,系統會自動調度最近的售后維修人員,結合電子地圖規劃優路線,確保快速到場處置。此外,平臺支持多端同步查看,管理人員通過手機 APP 可隨時調取實時數據、歷史曲線,即使夜間也能在被窩里接收預警信息,無需值守監控室。
在環境適應性上,系統硬件經過嚴苛測試,能應對尾礦庫復雜工況:傳感器防護等級達 IP68,可在 - 40℃~60℃溫度區間穩定工作,抗腐蝕涂層能抵御尾礦漿液中的化學物質侵蝕;設備支架采用熱鍍鋅鋼材,抗風等級達 12 級,能承受暴雨、冰雹等惡劣天氣沖擊。某沿海地區尾礦庫遭遇臺風襲擊,風速達 14 級,系統監測設備僅外殼輕微受損,核心功能未受影響,持續傳輸數據。
實際應用案例證明,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方案能實現 24 小時不間斷監測。山東某金礦尾礦庫啟用該系統后,全年 365 天無間斷運行,累計捕捉到 3 次夜間小規模滲漏風險,均通過及時預警避免事故擴大;云南某有色金屬尾礦庫依靠系統的北斗短報文備份通信,在地震導致網絡中斷時,仍持續向應急指揮中心傳輸壩體位移數據,為搶險決策提供關鍵支撐。
相較于傳統監測方式,在線監測系統不僅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更通過智能化技術降低了人工成本,實現 “無人值守、有人看護" 的高效管理模式。對于追求安全合規、降低風險的礦山企業來說,這套方案不僅可行,更是實現尾礦庫長效安全監測的必然選擇。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