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JD-SQ5+】【競道科技便攜式手持氣象儀,隨時隨地掌握氣象變化,廠家直發,可貼牌,歡迎垂詢問價!】。
農業種植中,手持式氣象觀測儀如何幫農戶判斷合適的灌溉時機?
灌溉時機的精準把控是農業種植的核心 —— 灌早了易導致作物爛根、養分流失,灌晚了則會因干旱影響生長,而手持式氣象觀測儀能通過監測田間微氣象參數,將 “經驗灌溉" 轉為 “數據灌溉",幫助農戶根據作物需水規律與環境變化,精準鎖定最佳灌溉窗口,既節約水資源,又提升作物產量與品質。

一、先明確:作物需水與氣象參數的關聯,是判斷灌溉的基礎
作物吸收的水分,一部分用于生長發育,另一部分會通過葉片蒸騰作用散失到空氣中,而蒸騰量的大小直接受空氣濕度、溫度、光照強度三大氣象因素影響。當空氣濕度低、溫度高、光照強時,作物蒸騰作用旺盛,水分消耗快,需及時補水;反之,若濕度高、溫度低、光照弱,蒸騰量小,盲目灌溉易造成田間積水。
此外,土壤濕度雖非氣象參數,但手持式氣象觀測儀(部分帶土壤探頭機型)可同步監測,結合空氣氣象數據綜合判斷 —— 比如高溫低濕環境下,土壤濕度下降速度會顯著加快,此時需縮短灌溉間隔;而陰雨天氣下,即使土壤濕度暫時達標,也需警惕后續濕度持續過高導致的病害風險。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不同,比如水稻需水旺盛,而小麥在拔節期前需控制水分,這就需要結合作物品種調整判斷標準。
二、再看:手持式氣象觀測儀如何 “指導灌溉"?3 類核心參數是關鍵
農戶可通過手持式氣象觀測儀監測的關鍵參數,分場景判斷灌溉時機,滿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
1. 空氣濕度 + 溫度:判斷作物蒸騰消耗速度
當觀測儀顯示空氣相對濕度低于 60%,且氣溫高于 25℃ 時,作物蒸騰作用會進入 “旺盛期",尤其是正午時段(12:00-14:00),葉片水分流失快,若不及時灌溉,易出現葉片萎蔫、光合效率下降的問題。例如夏季種植黃瓜,若監測到濕度 55%、溫度 30℃,且持續 2 小時以上,需在傍晚(避免正午高溫灌溉灼傷根系)進行灌溉,補充作物消耗的水分。
反之,若空氣相對濕度高于 85%,且氣溫低于 20℃(如春秋季陰雨天氣),作物蒸騰量小,此時即使土壤濕度略有下降,也無需急于灌溉 —— 比如冬季大棚種植番茄,若濕度 90%、溫度 18℃,盲目灌溉會導致棚內濕度過高,增加灰霉病、晚疫病的發生概率,可等到濕度降至 75% 以下再灌溉。
2. 光照強度:輔助判斷作物光合需水需求
光照是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而光合作用過程中需要水分參與,因此光照強度也會影響作物需水量。當手持式氣象觀測儀監測到光照強度高于 8000lux(晴朗天氣正午通常可達 10000-15000lux) 時,作物光合速率快,水分需求增加,若此時土壤濕度低于田間持水量的 60%(部分機型可直接監測土壤濕度),需及時灌溉。
比如種植玉米,在抽雄期(需水關鍵期),若白天光照強度持續高于 9000lux,且土壤濕度降至 55%,不灌溉會導致玉米花絲發育不良,影響授粉;而若遇到多云天氣,光照強度低于 5000lux,即使土壤濕度相同,也可延遲 1-2 天灌溉,避免水分浪費。
3. 連續監測數據:預判水分變化趨勢
手持式氣象觀測儀可記錄歷史數據(部分機型支持存儲 7-30 天數據),農戶通過分析數據變化趨勢,能提前預判灌溉需求。例如監測發現,某地塊連續 3 天空氣濕度從 70% 降至 50%,溫度從 22℃升至 28℃,且無降雨預報,說明田間水分消耗速度在加快,即使當前土壤濕度仍在安全范圍(如 70%),也需提前規劃灌溉,避免后續干旱影響作物生長。
對于果園種植(如蘋果、柑橘),還可結合露點溫度判斷 —— 當觀測儀顯示露點溫度與氣溫差值小于 5℃時,說明夜間易形成露水,田間濕度會維持較高水平,可適當推遲灌溉;若差值大于 8℃,則夜間空氣干燥,作物夜間仍會消耗水分,需確保土壤濕度充足。
三、最后提醒:結合作物特性與土壤情況,優化灌溉方案
手持式氣象觀測儀提供的是 “基礎數據參考",農戶還需結合作物生長階段與土壤類型調整:一是按作物需水關鍵期側重監測,比如小麥灌漿期、水稻揚花期,需加密監測頻率(每 2 小時一次),確保水分供應;二是按土壤類型調整標準,沙質土壤保水性差,當土壤濕度降至 60% 就需灌溉,而黏質土壤保水性好,可降至 50% 再灌溉;三是搭配灌溉方式,若采用滴灌(節水且精準),可根據數據小幅多次灌溉,若采用漫灌,則需延長灌溉間隔,避免積水。
此外,選擇手持式氣象觀測儀時,建議優先選帶 “土壤濕度探頭" 和 “數據曲線顯示" 的機型 —— 前者可直接獲取土壤水分數據,無需額外購買土壤檢測儀;后者能直觀展示參數變化趨勢,便于農戶預判水分需求。同時,定期校準設備(每 6-12 個月一次),確保濕度、溫度等參數的監測精度,避免因數據偏差導致灌溉判斷失誤。
總之,農業種植中,手持式氣象觀測儀是農戶的 “灌溉導航儀",通過對田間微氣象參數的實時監測與科學解讀,能幫助農戶擺脫 “靠天吃飯" 的困境,實現精準灌溉,為作物生長提供適宜的水分環境,最終實現增產增收。
關注微信